點亮建筑新夢想
LIGHT BUILDING NEW DREAM
企業BIM定制培訓服務經典案例
節約130萬元!看這個項目如何落地BIM+智慧工地? 二維碼
1項目概況 1.項目簡介 南通市中央創新區醫學綜合體項目,地下2層,地上塔樓13層,裙房3層,建筑總高度59.0米;總建筑面積364509.72㎡,其中地上建筑面積220259.85 ㎡,地下建筑面積144249.87㎡,人防建筑面積為79833㎡。 根據建筑使用功能,把綜合樓地上部分分為塔樓(T1、T2、T3、T4)、裙房和連廊雨棚等六個獨立結構單體。(見圖1)綜合樓地上部分主樓建筑平面呈工字型,建筑體形不規則且平面超長,東西向長度約250m,南北向寬度約190m;設置總床位數2600張。 主體結構包括鋼筋混凝土框架剪力墻結構、裝配式結構、勁性混凝土結構,外墻材料為金屬幕墻和石材幕墻體系。 圖1南通市中央創新區醫學綜合體項目效果圖 2. 項目創新性 本項目亮點將BIM技術融入智慧工地數字平臺,運用數字化手段增強管理效益。 3.項目難點 本工程工期短,總工期為960天。必須在2021年7月1日確保醫院正式運營,向建黨100周年獻禮。質量要求高,合同約定確保魯班獎。規模大單棟地下室建筑面積14萬平方,單棟地上建筑面積22萬㎡。醫院的專業工程多,專業分包多達20家。總承包管理協調難度大。 4.應用目標 針對本項目難點通過“BIM+智慧工地”的各項數字化應用,確保合同目標的實現。最終培養出全員參與數字平臺質量、安全、成本控制的新管理模式。實現項目責任成本降低5%的新目標。通過本工程的磨合,在新承接工項目后的所有管理人員能主動實施數字平臺管理。 5.應用內容 (1)開工之初,落實應用勞務管理系統、揚塵監控系統、視頻監控系統、水電監控系統。通過以上技術的應用,規范了農民工實名制用工管理,避免薪資糾紛、規避了揚塵超標引起的企業不良信用記錄、對整個項目360度無死角監控,減少財產損失和事件的可追溯性、促使項目所有人員節約用水、用電。 (2)正式開工后,落實應用BIM+智慧工地平臺(質量管理系統、安全管理系統、BIM+技術管理系統、生產管理系統等)。通過以上技術的應用解決了質量管理過程中發現問題及時上傳和系統做數據分析減少通病的發生、安全管理系統可以對危大工程進行平臺可視化管理減少隱患的發生、減少由于設計變更、方案信息傳遞不及時而產生施工遺漏造成返工。 2技術應用整體方案 組織架構與分工 圖2 組織架構 3技術應用實施過程 1.人員技術培訓 項目在智慧工地運用之前便由集團公司技術部門針對項目的實際情況制定了詳細的智慧工地實施策劃(三維策劃展示動畫),對涉及到的相關智能設備進行了多方調研,經過軟硬件實力的多次比較,最終確定了綜合實力較強的廣聯達作為智慧平臺進行項目智慧管理。 在智慧工地運作之初,項目部與廣聯達公司組成了聯合打造小組,對各智慧工地施工分項進行軟件和硬件的安裝方案分解,廣聯達技術中心組織了多次軟件管理應用實體教學,促進項目管理團隊掌握各軟硬件的參數性能及應用方法。經由小組成員對智慧工地實施策劃的深入研究打造,各項應用均達到了預期的效果。 2.技術應用過程 (1)BIM+技術管理系統應用 醫院公用建筑工程由于功能改變多,結構復雜且施工圖設計時間僅為3個月完成,造成整個工程變更極度頻繁。項目采用了BIM+技術管理系統,由項目技術總負責收集所有變更和所有方案及危大工程的三維交底文件上傳至數字平臺并發出通知。 所有管理人員、班組長通過手機APP就能及時收到通知、通過與原圖的鏈接查找到變更的具體位置與變更的內容。根據三維交底和施工方案指導現場施工,加快了信息的傳遞(見圖3),,避免施工遺漏造成返工。 圖3 圖紙管理 (2)BIM+生產管理系統的應用 南通市中央創新區醫學綜合體是南通市2019年中心城市“十大推進重點項目”,列入每年的政府考核任務。為完成年底封頂的進度目標,項目部布置了標準層10天施工計劃,區域各工種施工員對照10天計劃,每天上傳完成工作量的情況并拍照留存,系統與總計劃自動分析形成對比,針對進度滯后的采取增加人員或延長工作時間進行彌補。 10天工作計劃中重要一環就是疊合板、疊合梁、預制樓梯的生產和到場管理。本工程不同類型疊合板7900塊,不同類型疊合梁2850根。 項目部派出駐廠質檢員,根據項目10天的進度計劃落實廠家生產和發貨工作并利用智慧工地平臺中草料二維碼制作每塊板、梁的二維碼,二維碼中包含生產日期、型號、生產構件圖等信息,板梁砼澆筑時由駐廠質檢員安放在砼內。 疊合板、梁、樓梯到現場后驗收只要掃描二維碼,根據二維碼信息,就可組織構件驗收。(見圖4) 圖4 任務跟蹤在線管理 (3)危大工程監測系統 ①直線加速器區域重晶石砼墻板、頂板厚2.9m,重晶石砼密度為3200Kg/m3,頂板模板每平方受力為10280KG/㎡,總方量為2540m3。 以上不利因素對模板支撐的剛度、強度、穩定性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需然通過了專家論證采用φ48盤扣架,2.9m厚頂板位置搭設間距為300*600mm,但在砼澆筑過程中不知道桿件受力和變形的具體數具。所以我們在盤扣架上部裝有高支模監測系統。如發生變能超過允許值,會提前預警。(見圖5) 圖5 智慧平臺指揮中心 ②大型機械安全管理系統。 人臉識別鎖系統:為避免大型機械非定崗駕駛員操作,項目在各塔吊上安裝了人臉識別鎖系統,非本機人員無法啟動,將定人定機定崗落到實處。 塔吊黑匣子防碰撞系統:重量和力矩監控,防止超限超載,群塔作業監控,防止碰撞,特定區域監控,防止墜物傷人。安裝區域保護監控設備,設定塔吊作業區域,智能限制大臂禁入特定區域,實現區域保護。 塔吊吊鉤視頻監控:塔吊小車上安裝了吊鉤視頻裝置,在大臂根部設置充電樁,每天下班時小車收到底可進行充電,滿足第二天上班使用;塔吊駕駛室吊鉤實時顯示屏,讓塔吊駕駛員的視野得到拓展,防止盲區內因信號不明及指揮失誤產生的安全事故。 遠程行為監控視頻系統:項目在塔吊駕駛室內安裝了半球攝像頭,用于監督駕駛員的非安全駕駛行為,專人負責巡查監督,不定時進行檢查,如發現玩手機,非規范駕駛動作,均會做出相應處罰。 (1)實名制勞務系統 項目使用廣聯達實名制考勤管理系統,施工現場進行封閉式管理,入場實名制通道采用八通道翼閘臉紋識別技術,準確記錄工人進出場考勤信息,工資直接通過銀行專戶發放到勞務人員銀行卡中,杜絕欠薪和惡意討薪的事件發生。(見圖6) 勞務人員進場四步走:身份信息登記—入場安全教育—身體基本狀況檢查—門禁系統錄入 農民工工資發放三步走:銀行卡登記—實名制考勤—平臺發放 圖6 勞務實名制設備應用 4技術應用總結 1. 應用效果總結 經濟效益:通過“BIM+智慧工地”的應用減少了由于信息溝通不流暢造成的返工、減少了質量通病產生修補、將施工中的安全隱患消除在萌芽狀態。節省修補費用130萬元。 社會效益:2019年6月26日項目部成功舉辦了全國“新技術(工藝工法)與管理創新成果現場觀摩會”。2019年7月10日項目部成功舉辦了“江蘇省建筑施工質量安全標準化綠色智慧工地現場觀摩會”。2019年10月10日項目部被評為“廣聯達BIM+智慧工地應用示范項目和廣聯達BIM+智慧工地觀摩項目”。(見圖7) 管理效益:利平數字化平臺真正實現了質量、安全、進度、成本的全員管理。 圖7 示范觀摩基地 2. 應用方法總結 (1)提高項目全體管理人員的認識,充分了解數字平臺的作用。使每個管理人員愿意主動去使用。 (2)制定獎懲措施:項目首次使用數據平臺的,對于上傳數據量符合要求的管理人員給予獎勵和表揚。 5 下一步規劃介紹 在下一個新承接項目中加強成本管理系統、物料管控系統應用。實現利用數字平臺全員參與成本管控的新目標,告別傳統事后算帳的陋習。更好的使用勞務、安全、質量、生產管理系統和BIM+技術管理系統,并把成功的使用經驗、收獲的成果在全集團推廣。 (編輯:奚雅青) |